中日友好医院最新发声:深刻反思整改医德医风,重建患者生命信任
“刮骨疗毒”整改医德医风,重建患者生命信任
手术室无影灯下,一位麻醉患者被晾在手术台上40分钟,主刀医生因情感纠纷愤然离场,留下生命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这不是医疗剧情节,而是中日友好医院2025年春天最真实的丑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医德医风建设容不得丝毫松懈”。7月1日,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党建交流会上,面对全院党员干部如此宣告。
“刮骨疗毒” 的决心,源于一场震动医疗界的风暴——就在两个月前,该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因“婚外情及医德失范” 被实名举报,最终遭开除党籍并解聘。
01 风暴中心的举报信,撕裂医疗信任的裂缝
2025年4月,一封长达9页的举报信在医疗圈掀起海啸。肖飞妻子实名举报丈夫五年婚姻存续期内与至少四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包括本院护士长、外院规培医生。
更触目惊心的是医疗失职指控:2024年7月5日,一台常规胸外科手术中,因规培医生董某莹(被指为肖飞出轨对象)操作失误遭护士批评,肖飞竟当众对护士“大吼大叫”,随后带着董某莹径直离开手术室。
此时手术台上,全身麻醉的患者已失去自主呼吸能力,生命体征完全依赖仪器监护。
“病人非常安全,连皮都没有开。”事后肖飞对媒体如此辩解,称当时因高血压手抖不得不暂停手术。但麻醉医师凌楚眠在社交媒体尖锐指出:“麻醉深度必须配合外科刺激,缺乏手术刺激会导致患者陷入低血容量性休克” 。
更令人心寒的是时间线——该事件发生于2024年7月,医院却在2025年4月收到举报后才启动调查。九个月的系统性沉默,让公众对医疗监管机制产生深深质疑。
02 刀刃向内的整改,重建医德防线的战役
面对汹涌舆情,中日友好医院展现了罕见的高效。4月27日,官方通报确认举报“基本属实”,对肖飞作出开除党籍、解除聘用关系的双重惩处。
但风暴并未止步于个人处理。7月1日的党建会议上,党委书记宋树立抛出系统性整改方案:将医德医风建设深度融入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全流程,建立“长久立”的机制。
“深挖根源、统一思想、立行立改。”宋树立用十二字方针勾勒整改路径,强调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字字铿锵的背后,是国家卫健委直属医院的刮骨决心。
同步进行的硬件升级佐证着整改力度。招标信息显示,2025年6月以来,医院密集启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手术床采购(预算90万元)、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购置(60万元)、妇产科修缮项目(266万元)等设备更新计划。
硬件投入结合制度重建,勾勒出医疗质量双保险的蓝图。
03 冰山下的体制困局,医疗伦理的深层拷问
当舆论聚焦肖飞婚外情时,患者安全危机早已埋下伏笔。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陈七香律师披露的案例令人心惊:2023年某患者因麻醉时间超8小时陷入脑死亡,司法鉴定明确将“麻醉时间过长”列为医疗事故主因。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早有规定:医生术中离岗致患者重伤可涉医疗事故罪,最高面临三年有期徒刑。但现实中,除非酿成重大事故,擅离行为往往隐身于灰色地带。
更值得深思的是人才培育漏洞。事件另一主角董某莹的履历引发质疑——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背景,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 “4+4”培养项目四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即进入中日友好医院工作。
“非医学本科+速成博士”模式能否锻造合格医生?当董某莹以内科学专业背景参与外科手术,专业错位暴露的规培漏洞,恰是医疗安全防线的致命裂缝。
04 生命至上的回归,医疗信任重建之路
“医疗质量安全是生命线。”宋树立在党建会上的宣言,此刻具有双重分量。整改方案中三个“持续”意味深长:持续深化医德医风建设、持续完善制度体系、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温度。
黑龙江分院感染病房楼紧急启动临时电施工招标(预算81.23万元),暴露硬件短板的快速补救。而将医德考核嵌入职称晋升的创新机制,直指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的源头治理。
这些举措呼应着医疗伦理专家呼吁:建立手术室实时监控及多人协作制,确保主刀医生无法单独离场;规培医师专业匹配审查机制,杜绝“跨科执业”隐患;医德考评一票否决制,让职业道德成为行医通行证。
在肖飞某医疗平台主页的“个人寄语”栏,仍挂着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当无影灯照亮手术台时,患者托付的不仅是病痛之躯,更是对医疗系统的全部信任。
妇产科修缮项目预成交公告张贴在医院公告栏,施工方承诺75天完成改造;肿瘤中心的新手术床招标书特别注明 “电动液压,无外露连接件” 的技术要求;各科室晨会开始前新增十分钟医德规范学习——这些细节拼凑出中日友好医院的整改图谱。
在最近一次院务会议上,投影屏打出宋树立的警示语录:“医德医风建设容不得丝毫松懈,医疗质量安全是生命线。” 会议室窗外,患者家属正在新安装的电子叫号屏前安静等待。一位老人攥着病历本喃喃自语:“大夫用心看病就好...”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