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6:1以下,进入三级预警区间。国家宣布将于8月25日开展1万吨冻猪肉收储,相当于屠宰20万头生猪。

“这猪真是养不起了!”河北张家口的养殖户老李看着圈里待出栏的二百多头猪,满脸愁容。他给我算了一笔账:现在外购仔猪育肥的,每头猪要亏200多元,自繁自养的也几乎不赚钱了。

老李的情况不是个例。近期,全国生猪价格持续下滑,北方多地已经跌入“6元时代”。截至8月2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13.82元/公斤,环比下跌4.2%,同比下跌33%。


一、猪价跌跌不休,北方进入“6元时代”

生猪市场今年一直不太乐观,但近期的价格下跌尤其令人揪心。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第33周(8月11日—8月15日),16个省市的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周平均值只有每公斤18.08元,环比下跌0.8%,同比跌幅高达34.8%。

现在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经跌到13.82元/公斤,环比下跌4.2%,同比下跌33%。北方多个地区的生猪价格甚至跌破了13元/公斤,相当于每斤不到6.5元,正式进入了“6元时代”。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北方地区。8月份湖南和江西的生猪价格也整体震荡下行。到8月18日,湖南省生猪交易均价为13.54元/公斤,比月初下跌了0.63元/公斤,跌幅4.47%;江西省生猪交易均价为13.70元/公斤,较月初下跌1.10元/公斤,跌幅达到7.43%。

二、国家出手:万吨冻猪肉收储启动

面对猪价持续下跌的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坐不住了。8月21日,他们宣布将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华储网同日发布通知,计划在8月25日进行1万吨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收储了——第一次是在6月9日,当时也计划收储1万吨冻猪肉。

按照国家预案规定,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发布三级预警。而现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经跌至6:1以下,触发了这个预警机制。

这次收储的1万吨冻猪肉,按照二、四号肉占比计算,相当于需要屠宰约20万头生猪。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当前生猪供给压力,对稳定短时生猪价格有积极作用。

三、猪价为何持续下跌?供需失衡是主因

猪肉价格之所以持续下跌,根本原因还是 “供过于求”

从供应方面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居高不下。去年11月末达到4080万头,现在仍有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8月份各大养殖企业出栏计划普遍增加。南方多地猪病风险提升,也让部分养殖户加速出栏。

从需求方面看:夏季天气炎热,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虽然近期学生返校、升学宴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升,但高温天气下,猪肉消费实际增量有限。屠宰企业目前利润较低甚至亏损,白条猪肉走货情况不佳,多以销定产,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

四、养殖户深陷亏损,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猪价持续下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养殖户亏损严重。

数据显示,当前主流外购仔猪育肥亏损已超过200元/头。自繁自养虽然仍持续盈利,但头均利润也只剩下10-20元。部分大型养殖企业现在甚至是亏损运营的。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养殖户的收入,更可能影响后期市场供应。如果养殖户因为亏损而大量减少产能,可能导致未来猪肉价格暴涨,形成“猪周期”的恶性循环。

五、收储能否扭转局势?专家看法谨慎

国家启动猪肉收储,能否扭转猪价下跌的趋势呢?业内人士看法比较谨慎。

农信数智生猪行业分析师夏晨丰认为,收储政策具有信号意义,能够提振市场信心,防止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既保障了养殖户利益,又能在消费旺季增加供给,稳定市场价格。

但从根本上看,收储难以快速改变市场供需格局。夏晨丰指出,短期来看猪价将低位震荡,月末出栏压力释放叠加天气转凉或带动消费边际改善,但供需偏弱格局当前仍难以逆转,预计反弹空间有限。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低迷状态可能不会很快结束。夏晨丰分析,若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出栏量才会出现拐点,由增转降。这意味着从当前8月底算起,低猪价可能还将持续10个月左右。

六、未来展望:行业面临深度调整

面对持续的猪价低迷,整个生猪产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

国家已经推动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计划,并要求企业降低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以牧原股份为例,他们计划到2025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降至330万头。温氏、新希望等企业也采取禁止向二次育肥销售、控制出栏体重等措施。

中长期来看,行业正进入“效率竞争”新阶段。养殖场户需要面对持续的成本压力——自繁自养头均利润已缩水至10-20元,外购仔猪育肥头均亏损超50元。穿越周期需依赖降本增效能力和资金储备。

如果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出栏量将出现拐点,由增转降,猪价逐步转向“小波动、稳盈利”的新周期。

七、应对策略:养殖户如何度过难关

面对当前困难局面,养殖户应该如何应对呢?

要合理安排出栏计划。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或恐慌性抛售。要加强成本控制。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浪费、优化管理等措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竞争力。要关注政策动向。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合理利用政策资源减轻经营压力。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疫病防控。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重视疫病防控,避免因疫病造成更大损失。


猪价下跌背后,是成千上万像老李这样的养殖户的艰辛与无奈。他们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却面临“养得越多亏得越狠”的困境。

国家出手收储无疑会带来一线希望,但真正解决猪价问题,还需要供需关系的根本改善。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出栏量才可能出现由增转降的拐点。

读者朋友们,你们那里的猪肉价格怎么样?你觉得国家收储能稳定猪价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创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