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名工人在凌晨3点的黄河上空作业,一声巨响后,施工绳索突然断裂,平台坍塌,生命在瞬间坠入黑暗深渊。

2025年8月22日凌晨3时许,青海省在建的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发生重大施工事故。正在作业的施工绳索突然断裂,导致作业平台坍塌。事发时共有16人在高空作业(15名工人和1名现场负责人)。

截至当日18时,事故已造成12人死亡,4人失联。救援力量仍在全力搜救,但事发地地形复杂,水流湍急,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01 事故全过程,世界级工程突发惨剧

这座尖扎黄河特大桥不是普通桥梁,而是被誉为 “世界跨度最大的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 的超级工程。主桥跨度达366米,是我国首座跨越黄河的铁路钢桁拱桥。

事故发生在凌晨3点10分左右。为什么选择在深夜施工?项目施工方解释,是为了避免钢索特性变化,“晚上的低温有利于杆件性能恒定”。

当时工人们正在“Q塔”塔顶,用千斤顶调整钢索。突然间,钢索发出金属扭曲的刺耳声响。15分钟后,伴随目击者描述的“炸雷般巨响”,钢缆彻底断裂。

事故直接原因是施工绳索断裂引发的垮塌。现场工作人员指出,钢索失去支撑,是因为“锚梁”断裂。锚梁是一种用于锚固斜拉索的结构构件,在桥梁中起着关键作用。

现场看到,4个卯梁段成8截。“桥梁的生命线在锚梁上,前面断裂,后面的跟着断裂,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钢索断裂后,桥面失去牵引,108米钢梁主拱肋垮塌,部分桥面瞬间掉落。多名施工人员从不同平台掉落,钢梁主拱肋的垮塌在3秒钟之内完成

02 救援工作艰难进行,多方力量全力搜救

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立即启动。但由于现场情况复杂,救援面临巨大挑战。

失联者并非全部落水。据现场记者了解,事发当时多名工作人员从平台不同高度跌落,掉落在立柱、桥体、水面等不同位置。至少确定仍有1名失联人员停留在摇摇欲坠的钢架上,生命体征不明。

救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二次坍塌风险。大桥结构受损严重,救援人员无法直接靠近核心区域。事故发生立柱有二次倒塌风险,应急救援人员正借助无人机对失联人员进行定位,多名消防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在立柱上开展救援。

黄河汛期流速突破3米/秒,给救援带来地狱级难度。首批抵达的潜水员描述:“水下能见度为零,声呐被泥沙反射干扰,断裂钢缆像渔网般缠绕”。

常规72小时黄金救援期在此类激流环境中压缩至36小时——水体低温导致失温加速,一名获救工人体温已降至28℃临界值。

国家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奔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晓军,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东川第一时间赶赴省应急指挥中心视频调度救援工作。

截至8月22日14时,共出动救援车辆91辆、舟艇27艘、直升机1架、5台机器人、806人,6家医院开放绿色通道。

03 技术与管理漏洞,安全事故背后多重原因

这起悲剧性事故并非不可避免。初步分析显示,技术和管理层面存在多重漏洞。

在技术层面,该桥仍沿用人工敲击检测缆索的落后方式,而港珠澳大桥的智能监测系统可每10秒采集应力数据。施工阶段绳索的张力变化具有突发性和动态性,若未能实时捕捉应力异常,细微损伤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

管理层面也存在明显问题。值班表显示责任工程师已连续工作18小时,明显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38条。应急层面,汛期专项处置流程被埋没在手册第47页,安全培训记录存在大面积代签。

2024年全国桥梁事故统计显示,67%的事故根源在于人为疏漏。多数大型工程的施工安全监测仍依赖“定期抽检+人工巡查”模式,这种方式在高风险作业场景中存在明显短板。

绳索断裂可能涉及复杂诱因包括:动态荷载超限、环境与材质劣化、监测响应滞后。施工现场的有害气体自动检测系统证明技术升级的价值——该系统通过多终端监测,使东祁连山隧道施工事故归零。

04 鲜血换来的教训,安全生产不能只靠口号

这起事故用生命再次警示我们:安全生产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根据国务院令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安全生产事故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四个等级。根据目前遇难人数,此次事故已构成重大甚至特别重大事故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往往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利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为了防范类似事故再犯,在处理事故中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

施工项目责任单位都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障对安全生产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的投入。

需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05 防患于未然,智能化监测是未来方向

这次事故表明,传统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大型工程的安全需求。

面对大型工程施工中的结构安全挑战,4G索力监测仪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主动防御体系,其核心优势直击施工安全痛点。

设备搭载高精度应力传感器,可24小时追踪绳索张力动态,哪怕是轻微的张力索力异常波动也能精准捕捉,远超人工监测的灵敏度。

4G无线传输无需布线即可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管理人员通过安锐测控云平台可远程查看张力曲线,施工一线与指挥中枢实现“无缝联动”。

当张力值接近安全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与短信通知,为紧急停工、人员撤离争取关键时间,从源头切断风险链。

建议强制推广“双确认流程”:任何风险操作需经设备检测与人工复核。更需关注“钢梁烫伤手掌仍作业”背后的疲劳问题,德胜隧道3540天零事故的纪录表明:唯有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双轨并行,才能筑牢生命防线。

06 责任与问责,谁该为生命负责

对于这起重大事故,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的临时施工绳索断裂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属于施工单位的管理责任事故。鉴于建设单位是生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所有建设单位、监理公司负有相应的监管责任。

如果监理公司在日常巡检发现安全隐患即要求施工单位整改,若拒不整改的向建设主管部门有书面汇报的,监理单位可以免责。大桥所在地的建设工程行业主管部门负有监管责任或监管不力责任。

事故调查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包括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调查施工用的临时钢结构吊索塔设计图纸;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是否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三级教育。

还需要调查事发前施工人员是否有违章作业;项目管理人员是否有违章指挥行为;专职安全员是否在现场进行安全指导作业;监理工程师是否在现场进行旁站监理。

大桥施工工期是否合理?是否有因为抢工期带来的施工工艺倒置问题?因为抢工期而忽视了安全防护措施?是否有工人连续作业带来的疲劳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调查清楚的关键问题。

07 生命至上,安全才能产生真正效益

这起造成十多人遇难的重大事故,再次提醒我们:在工程建设中,生命至上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贯穿始终的行动准则。

没有绝对的天堑变通途,只有将每个10秒的监测、每份签名的真实、每次预案的演练落到实处,才能让钢铁长桥真正承载起人民的信任。

桥梁应该是安全和品质的象征,不该变成工人的祭奠碑。建桥的荣耀确实值得骄傲,但桥梁应该是安全和品质的象征,不该变成工人的祭奠碑。

那些失联的工人,有的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有的是刚入行的小伙子,谁都没想过一个普通工作日会变成灾难日。大桥修好了,以后火车呼啸过去,大部分人只看到壮丽的新线路,却不会想到那些为铁路付出生命的人根本看不到通车的日子。

安全生产不是成本,而是效益;不是负担,而是责任;不是选择,而是必须。唯有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双轨并行,才能筑牢生命防线。


救援车辆91辆、舟艇27艘、直升机1架、5台机器人、806人仍在现场全力搜救。6家医院已开放绿色通道,但等待中的家属们只盼望着亲人生还的奇迹。

世界跨度最大的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这个曾经令人骄傲的称号,如今在12条逝去的生命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钢铁再坚固,也比不上生命的价值;工程再伟大,也不值得用鲜血来换取。希望这次事故能成为全国工程安全领域的一次彻底警醒,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平安回家。

你有没有在工程建筑行业工作的经历?你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建议!

创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