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墙画引争议,纪念馆坚持尊重历史不更改!
一面存在了22年的鲁迅故居景墙,因为一位控烟志愿者的投诉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最终迎来了官方回应:不会因个别观点改变景墙。
2025年8月,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网红打卡墙突然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这面以鲁迅夹烟形象为核心的景墙已经屹立在鲁迅故里入口处22年之久,如今却因为一位游客的投诉引发了关于历史真实性与现代文明规范的大讨论。
01 热点事件概况
事情起源于一位孙姓女士的投诉。作为控烟志愿者,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
她投诉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而墙画去掉了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有误导之嫌。
孙女士甚至建议将鲁迅抽烟的形象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8月22日,她将此事正式投诉到了“浙里办”平台。
02 网红墙的来历与意义
这面引发争议的景墙不是新设的,它已经存在了22年[ccitation:7]。2002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3年竣工时,在入口处设置了这座鲁迅故里景墙作为标志性景观。
鲁迅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景墙采用木刻形式表现,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22年来,这里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
03 游客们的打卡行为
事实上,这面墙一直是鲁迅故里的热门景点。许多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时,会专门到这面墙前点燃打火机或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
这种打卡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这面墙引发争议的导火索。一些游客看到这种模仿行为后,担心会产生不良的引导效应,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04 各方的反应与回应
面对投诉,绍兴市文旅局表示,当天上午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大家都表示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而且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要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也被问及对此事的看法。他对有关祖父的话题近日频频登上热搜感到惊讶。
周令飞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年轻时去当兵,新兵连的排长给我递烟时,我说自己不会抽烟,排长怪道:鲁迅都会抽烟,你为什么不会抽?”
他告诉记者,后来自己确实抽了大约20年的烟,一度抽得很凶,“最多的时候一天三包。但是从1995年起我就戒烟了,再也没抽过”。
对于游客提意见这件事本身,周令飞表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我对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人是尊重的。”至于墙画要不要修改,他个人觉得“一笑了之即可,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05 专家学者的观点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强调,该墙画所呈现的是“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我们不应当将鲁迅过度神圣化、战士化”。
卓光平指出,以往鲁迅常以“头发如钢钉、笔如匕首”的战斗姿态出现,而这幅墙画则展现出他贴近普通人的真实一面。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位有日常习惯的真实人物,这样的形象更显亲切,也符合大众对‘生活化鲁迅’的认知”。
针对“夹烟”这一行为,卓光平进一步阐释其思想内涵:“抽烟常与沉思、思考联系在一起,恰恰能够体现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度。我们更应关注他深刻的思想价值,而非仅聚焦于某个生活瞬间。”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认为,“鲁迅夹烟墙画”的争议实际上涉及如何真实呈现历史的问题。他指出,鲁迅先生吸烟的形象广泛存在于历史照片中,墙画只是如实还原其生活状态,将其与“误导青少年”相联系属于反应过度。
尚重生强调,青少年不会因一幅历史人物画像就改变对吸烟有害的科学认知;鲁迅作为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形象也不应和容易引发模仿的娱乐明星等同看待。尊重历史真实,比刻意修改更为重要。
06 纪念馆的正式回应
8月25日晚,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正式回应了“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
景区在回应中表示: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景区也提到,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景区,要求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
至此,这场持续数日的争议终于有了官方结论——鲁迅夹烟墙画将继续保留,不会因为个别投诉而更改。
随着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正式回应,这场持续数日的争议暂时画上句号。一面22年的景墙,将继续保持原貌,展示历史真实的鲁迅形象。
百余人拨打市长热线要求保留,千万网友在线发声支持,最终让纪念馆做出了尊重历史的选择。
鲁迅先生若在世,不知会对这场争论作何感想。或许他会点燃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写下一篇犀利的杂文,讽刺这种试图修改历史的荒谬行为。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