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因姓“苟”申请改姓被拒!一个姓氏引发的困扰与思考
四川遂宁大英县一位女子因姓氏“苟”带来的一系列困扰,申请改姓“敬”却被官方拒绝,引发了全社会对姓名文化的广泛讨论。
“我不怕生坏命,就怕起错名!”这句广东俗语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名字从小就感到困扰,被起各种外号,羞于开口介绍自己,上课被点名像在“上刑”。
2025年8月18日,四川遂宁大英县一位苟姓市民在“问政四川”平台投诉称,由于“现名谐音歧义,影响工作生活”,她希望将苟姓改为敬姓,但未能成功。
01 一纸申请,揭开姓氏困扰的无奈现实
这位苟姓市民的申请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忍受姓氏带来的种种尴尬和困扰后的无奈之举。她在投诉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的姓名谐音存在歧义,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想象一下,当你每次自我介绍都要先做心理建设;当你的名字总是成为别人开玩笑的素材;当你因为一个姓氏而在职场遭遇隐形歧视——这种日复一日的心理压力,外人很难体会。
大英县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办公室在8月20日的回复中明确拒绝了她的申请。官方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指出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只有在三种特殊情况下才能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经核查,该女子的父亲、祖父姓氏均为“苟”,母亲、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姓氏均非“敬”,因此不属于“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之情形。官方认为,仅因姓名存在谐音歧义提出变更申请,不属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02 不只是谐音,背后还有历史渊源
对于官方的回复,这位女子并不满意。她再次诉称,其申请改为敬姓不只是因为谐音歧义,而是祖上本就姓敬,因历史原因改姓。
她解释道,其太祖父已改为敬姓,她只是申请恢复祖姓,改姓理由之一是谐音歧义。她认为申请改回祖姓敬,符合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正当理由。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公开报道,2008年,荥阳一村里的苟姓村民找出了族谱,证明了苟姓祖上为“敬”,村民决定集体改姓,在公安机关审批之后,最终村民们成功将苟姓修改为敬姓。河南登封市上百名苟姓村民借鉴他们的做法,也进行了集体改姓。
03 警方回应:需要提供证明材料
8月22日,大英县公安局工作人员对此事进行了进一步解释。由于该市民直系长辈均无“敬”姓,无法定改姓理由,仅是谐音歧义不属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当事人反馈称其太爷爷和姑婆(爷爷的姐妹)已姓敬,但由于其太爷爷已离世,加上当事人爷爷一家曾在多年前迁过户口,公安机关深入查询了各种档案,但现有档案均无法找到当事人太爷爷和“姑婆”之间的亲属关系。
警方已向当事人告知,其只要能通过公证、证明、亲缘鉴定等任一方式证明其直系长辈血亲中有“敬”姓,即可作为改姓依据。这一回应显示了当局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灵活性和人性化考虑。
04 法律专家:官方处理符合法律规定
北京策略(南京)律师事务所朱雪律师指出,上述行政机关的回复,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当前的自然人姓氏取得制度和选择权利,遵循着随父姓或母姓的原则,也可以选择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朱雪律师分析道,本案中,当事人如果不想随父姓,可以选择母姓或者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由于当前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敬”姓属于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行政机关不准予改“敬”姓符合法律规定。
针对“苟”姓谐音歧义是否属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正当理由”的问题,朱雪律师认为,“苟”姓由来已久,当前国内也有很多姓“苟”的人,以此为由改姓,确实很难认定为“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05 不只是个例,姓氏困扰普遍存在
这位四川女子的遭遇并非孤例。一位名叫小苟的四川妹子也在网上吐槽,说自己这姓快把日子过成段子了。
找工作对她来说尤其艰难。前阵子面试个销售岗,面试官握着她简历乐了半天:“小苟啊,这名字好记,就是出去跑业务,客户喊你一声‘小苟’,会不会以为在逗狗?”小苟当时差点把手里的水泼过去——合着我寒窗苦读十几年,到你这儿成宠物名了?
朋友聚会更是尴尬不断。每次有人迟到,总会有人指着她开玩笑:“肯定是小苟(狗)在门口绊住脚了!”她翻着白眼怼回去:“你才是狗,你们全家都是哮天犬!”可架不住这梗太上头,现在连小区保安见了她都笑着打招呼:“小苟(狗)回来啦?”
甚至去菜市场买排骨也会遭遇尴尬。摊主嗓门大:“小苟(狗)要多少?这块肉嫩,适合炖汤!”旁边大爷接茬:“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玩,连姓都起得这么接地气。”
06 改姓之路,程序复杂证明难
对于真正想改姓的人来说,程序复杂和证明困难是两大拦路虎。
小苟不是没想过改姓。去派出所咨询那天,户籍民警憋笑憋得肩膀直抖:“改姓可以,但得有正当理由。你这情况……算‘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得开证明。”
结果她跑了三趟单位,领导签字时笑得笔都握不稳:“小苟啊,要不咱忍忍?毕竟全公司就你这姓最有辨识度。”
网友倒是给她支了不少招:有人说干脆自称“小苟女士”,显得正式;有人建议用英文名,避开这个字;还有人调侃“实在不行,跟你家宠物换个姓?”
这些看似玩笑的建议,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姓氏困扰的无奈和自嘲。面对改姓的艰难道路,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了妥协和接受。
07 姓氏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中国是一个重视姓氏文化的国家,姓氏代表着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然而,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碰撞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姓氏歧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因为姓氏特殊或容易产生谐音联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遭遇各种尴尬和歧视。
这种歧视往往是隐性的,不像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那样明显,但却真实存在,影响着当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姓氏到底应该是一种传承还是可以选择的权利?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保障个人的姓名权?
08 改姓之难,折射出行政执法的刚性
这位苟姓女子改姓被拒的事件,折射出我国行政执法的一定刚性。一方面,法律法规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能随意变通;另一方面,执法过程也需要考虑个案的特殊性和人性化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大英县公安局的回应实际上已经展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他们表示,只要当事人能够通过公证、证明、亲缘鉴定等任一方式证明其直系长辈血亲中有“敬”姓,即可作为改姓依据。
这种处理方式既坚持了法律原则,又为当事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值得肯定。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平衡法律刚性和人性化需求。
09 心理影响,不容忽视的姓名困扰
对于那些因为姓名而遭受困扰的人来说,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长期面对来自姓名的嘲笑和歧视,会导致自卑、社交恐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姓名带来的嘲笑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很多孩子因为姓名被同学取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即使成年人,面对来自姓名的困扰,也往往感到无力。改名的程序复杂,不改名又得继续忍受困扰,陷入两难境地。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和支持那些因为姓名而遭遇困扰的人,而不是简单地以“开玩笑”为由忽视他们的感受。
10 寻找平衡,尊重传统与保障个人权利的结合
面对姓氏困扰这一社会现象,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和保障个人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方面,姓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个人的姓名权和人格尊严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在法律法规层面,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改姓的相关规定,使其更加灵活和人性化,同时避免滥用和随意改姓的行为。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提高对姓氏歧视的认识,减少因姓名而对他人产生的偏见和歧视,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的社会环境。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确实因为姓名遭受严重困扰,可以依法申请改名;同时也要学会心理调适,不要过分在意外界的看法。
这位四川女子的遭遇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保障个人权利?
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由他的姓氏决定,而应该由他的品格和能力来定义。无论是姓“苟”还是其他姓氏,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对待。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如果你也遇到过因为姓名带来的困扰,或者身边有类似的故事,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