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网购的旗袍,因为8颗扣子和宽松的版型,让江西南昌的一位女士寝食难安,她怀疑自己买到了寿衣。这件看似普通的新中式服装,一夜间在网络上引爆了一场关于传统禁忌与现代商业道德的激烈讨论。


01 热点概况:一件旗袍引发的风波

8月26日,江西南昌的一位女士在家里刷手机时,偶然看到有网友分享说有商家把寿衣改头换面当旗袍卖

一开始她只是当作笑话看,但越想越觉得心里发毛,于是翻出自己买过的旗袍仔细对照。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那件衣服的样式和网友说的几乎一模一样。

这位女士平时爱穿旗袍,买的时候只觉得设计复古,穿着也舒服,并未多想。但在看到视频中详细列出的几种辨别方法后,她赶紧翻身下床,打开衣柜翻找之前买过的一件旗袍。

她发现这件旗袍扣子数量一共8颗,而传统习俗中活人衣服扣子多为单数,寿衣才常用双数。

此外,这件旗袍整体版型偏宽松,面料不贴身,胸前的扣子还是“开扣”设计。这些细节竟然跟网上说的 “寿衣特征”高度吻合

由于购买时间较长,已经联系不上商家,她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提醒大家多留个心眼。

02 数字迷信:单吉双凶的古老禁忌

随着“新中式”年服流行,年服禁忌等话题重新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

前几天,主播李佳琦在直播间上架的一件新中式衣服就曾引起争议,这件衣服上是双数盘扣,被不少人批评 “表面打着新中式的旗号,但是却一点都不尊重传统文化”

在民间有部分区域的观念认为,衣服上的扣子不能用双数,因为有“四六不懂”和“四六不成材”的说法。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确有数字观念与崇拜,但不能简单以单数吉、双数凶而论。

从中国服饰历代变革演进过程中,纽扣形制以及数量一直在变化,并未有证据显示固定为单数或双数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方云介绍,传统服饰中纽扣的使用要比系带晚得多,古人多用两根绳子或丝带来系结。

最迟到元代才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圆头纽扣,以更好的闭合方式替代系带,经明代发展直至清代,纽扣才开始真正普及。

03 历史真相:扣子数量的真实变迁

曾在多部电视剧中担任造型指导的王海婷分享了一次亲身经历。

有一次,一位老先生找她定制一件“新中式”的男士单衣,“用的是考究的香云纱布料,扣子做的是暗门襟,我在裁缝那里定制好后,没去看,直接快递走了。结果衣服上用了六颗纽扣**。**

收到衣服的老先生很了解传统文化,委婉地跟我说,这件衣服不能穿,能不能改?对于懂的人来说,还是会有所忌讳。

在对上海浦东土布纺织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土布收购商人王雪根做口述访谈时发现,扣子的特殊数量曾体现在一些行业暗语中。

王雪根年轻时做裁缝出身,他谈到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对服饰的讲究,“我们当时做的衣衫,中式的七档饰扣(纽扣),两边有怀表袋。

这个纽扣也是有讲究的,五档纽扣是平民百姓穿的;七档饰扣,月亮弯怀表袋,是上海滩的‘白相客’;六档、十一档是练功的,十三档是拳师,如果你没有武功却穿十一档的饰扣,这是要被人打的。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打工的人,只能穿五档纽扣的。”

可见,在一段特定时期,纽扣数量在服饰中确实有一定的身份区别性。

04 民俗学者:理性看待传统与现代

方云建议,大众购买新中式服装,应以美观、实用为主,不必为陈旧观念束缚。

“随着科技进步,衣服扣子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一些智能服装甚至不需要扣子就可以保持固定。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简化了穿着方式,也提供了更多时尚选择。”

对于穿衣要不要讲究形制与忌讳,王海婷觉得见仁见智,享受服装之美也是值得提倡的。

“就像传统的大家闺秀穿马面裙,讲究走起路来不露绣花鞋;亚运会上啦啦队穿着改良版马面裙为赛场助威,也是很美的。”

在王海婷看来,传统服饰的使用或穿着应该看具体的场合,在影视剧或大众媒介上进行适当的科普或传统知识的普及,也存在一定必要。

对普通人的穿衣来说,只要个人喜欢或能显示美就好。“如果因为对汉服或新中式感兴趣,进而深入了解服装形制,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05 网友观点:争议与理性并存

有网友指出四大旗袍派系都采用侧八扣的做法,没听过谁家做侧七扣或侧九扣的。

这个说法其实有道理。旗袍的扣子数量和排布并没有硬性规定。像传统旗袍里的上海派、北京派、苏州派、香港派等,都有常见的“侧八扣”做法。

旗袍讲究的是线条美,盘扣设计更多是为了美观和结构对称,并不是只能用单数。

寿衣的确会有多扣设计,这是传统习俗,讲究“多子多福、圆满周全”,但这不代表凡是双数扣子就是寿衣。把这两者直接划等号有些过度解读了。

所以我觉得这事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扣子多少,而是商家是否用心。好的旗袍会在细节、版型、面料上花功夫,不会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如果买到穿着不合身、设计奇怪、做工潦草的旗袍,那更大的可能是厂货粗制滥造。

06 消费警示:网购陷阱需警惕

由于这件衣服是去年买的,她已找不到商家,只能将此事分享出来,提醒广大网友在购买新中式衣服或旗袍时要注意辨别。

这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事件。不久前,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就查办了多起老年保健品消费领域的违法案件,涉及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

这些违法行为主要发生在微信群和直播间等推销产品的过程中,包括无依据地宣称保健功能、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或疗效,以及使用绝对化广告用语。

消费者在网购时应保持警惕,尤其是购买没有明确品牌和来源的商品时,更要多加小心。如果价格看起来过于便宜,或者商品描述含糊不清,最好放弃购买。

选择有信誉的平台和商家,查看其他买家的评价,注意保存购物凭证,都是保护自己权益的有效方式。

07 文化反思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某种程度上,“新中式”年服的流行与当下“国潮风”兴起有关。

前不久,王海婷参与的一部现代剧在苏州老城区拍摄,取景地附近就有一条汉服街。

“街道沿着一条小河浜,走进那条街,男女老少全部换上汉服,发型也很专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说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可,把汉服发扬光大,这也是一种美。”

随着国潮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新中式的服饰,但网络上流传的“新中式穿着讲究”科普却吓坏了消费者。

不少人一本正经介绍传统服饰中扣子奇数吉、偶数不吉,还有人说偶数扣子、左衽是丧服,有人甚至为了“避雷”特地将新买的衣服扣子剪掉,凑成奇数。

在方云看来,现代服饰规制没有那么严谨,尤其新中式带有设计上的创新意识,不必摹古。

传统与现代如何平衡,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完全忽视传统不可取,但被过于拘泥于陈旧观念束缚也同样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扣子数量,而是那些利用传统文化禁忌来贩卖焦虑的不良商家。

在追求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的是辨别真伪的智慧和保持理性的勇气

你觉得网购服装应该如何看待传统禁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创业号